”贴贴纸“的利弊及使用策略分析---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
发布时间:2022-04-18 11:17 阅读(78) 评分:0.00(0次评分)
“贴贴纸”奖励的利弊及使用策略分析
——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
【摘要】“贴贴纸”是幼儿园延用最久也是最常见的奖励方式之一,其优点显而易见,在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个性品德,矫正幼儿不当行为习惯等等,幼儿教师常常将其作为鼓励幼儿的主要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利用“贴贴纸”进行奖励需要一定的策略,以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贴贴纸 优点 弊端 使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背景下,“以奖为主,以罚为辅”成为大众育儿的理念导向,因此,奖励特别是“物质奖励”是家庭和幼儿园最常用的鼓励方式之一,其中“贴贴纸”成为幼儿园最常见的奖励手段并影响到家庭。
一、“贴贴纸”奖励的优点
目前,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水平和理念的提升,部分示范园有意识地降低了“贴贴纸”等物质奖励的使用频率,幼儿园延用“贴贴纸”作为奖励手段,甚至很难完全脱离,必然有其合理性。
(一)能够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其在集体活动中,时常表现出注意分散,兴趣欠佳等现象,此时,教师运用“贴贴纸”进行奖励,能迅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1:早操之后,小一班准备进入一日的五大领域活动,K教师带引幼儿进入社会活动《我是好娃娃》,可是幼儿在活动开始便表现出摇头晃脑,坐不住的现象,似乎还未从早操中回过神来,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K老师拿起“贴贴纸”说:“我发现琳琳小朋友小耳朵听得最认真了,眼睛也一直跟着老师,来,给你奖个小贴贴”,其他幼儿立马坐好,眼神都跟着老师。
案例中,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物奖励性奖励必不可少,“贴贴纸”能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互动,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特别是小班,幼儿逻辑思维正在萌芽,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样的物质奖励直观性强,受众面积大,效果较好。
(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关键期,在幼儿园,幼儿要自己照顾自己,独立穿衣、整理衣物、穿鞋摆鞋、喝水如厕、盥洗吃饭、整理书包等等,都要自己完成,有的幼儿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较好,有的幼儿在家过于依赖长辈,导致在园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象,此时,教师为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奖励“贴贴”,树立榜样,让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2:中餐时间,晨晨挑食,把青菜丢在了桌子上,禹几吃饭不挑食,每次都能把饭菜认真吃完,饮食习惯较好,这时R教师拿出“贴贴纸”说:“禹几不挑食,桌子上干干净净,菜,米饭都吃光了,以后一定长得又高又有力量,我们要像他学习。”
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里很常见,教师通过“贴贴纸”奖励来树立榜样,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规范幼儿的行为。
(三)培养幼儿坚毅的学习品质。
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的第一个正式学习场所,不像小学学业繁重,也不像家里那样随意,但有家长会把幼儿园当作“托儿所”,想上就上,天气降温不想送就不送,迟到也不慌不忙,这样不利于幼儿坚毅品格的形成;为此,教师通常会在晨间谈话,利用“贴贴纸”表扬坚持入园的幼儿,表扬入园不迟到的幼儿,这样没有奖励的幼儿受到激励会自己坚持入园,即使冬天,有的幼儿起的比家长还早,想早点得到老师的表扬;“贴贴纸”的奖励手段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促进幼儿坚毅品格的形成。
(四)满足幼儿被关注的情感需要。
“贴贴纸”是一种双重的奖励,是可视化的物质奖励,也是对幼儿精神上的情感满足;每位幼儿都想得到成人的关注,得到同伴的认可,“贴贴纸”奖励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关注,得到奖励幼儿也会被其他幼儿关注,满足了幼儿被关注,被认可的情感需要,之后幼儿好的行为会重复出现。
二、“贴贴纸”奖励的弊端分析
幼儿园“贴贴纸”奖励是普遍现象,但也有幼儿园提倡精神奖励,减少物质奖励的使用。确实,通过教研和自然观察发现,“贴贴纸”奖励也有其负面影响。
(一)奖励的目的性存在偏差,容易造成幼儿教育的模式化、标准化。
有的老师利用“贴贴纸”进行奖励是控制和约束幼儿的行为,便于班级管理;比如利用“贴贴纸”让幼儿乖乖听话,遵守纪律,不吵闹,进行统一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幼儿的“天性”,忽视了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从幼儿角度出发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二)使用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奖励制度。
案例3:东东早晨第一个进班,来园后主动拿桶摆班上小朋友的口杯,接着周周也来了,东东说:“周周来和我一起摆杯子吧。”此时,老师在接待陆续入园的家长和幼儿,摆完杯子,东东和周周跑到L老师身边说:“L老师,我们摆完杯子了”,L老师:“你们自己奖励自己吧”东东和周周开心的去拿贴贴纸,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两个、三个,贴了好几个之后,开始晨间锻炼。
案例中,东东和周周知道摆完杯子有“贴贴纸”奖励,然后自己在经过老师同意后进行自我奖励,在“贴贴纸”奖励时存在随意性,一是教师奖励语言的随意性,没有说明奖励的理由;其次,幼儿自行“贴贴纸”奖励,想拿多少就拿多少,这样幼儿用数量代表得到了很多表扬,在一日活动中便出现懈怠的现象。
在幼儿园,只要幼儿行为正确,表现好,教师就全部奖励,甚至于教师为方便家长看到小朋友“又得表扬了”,会在放学时“统一发放”,这样的奖励手段是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贴贴纸”使用缺乏科学的奖励制度。
(三)奖励时机不适宜,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教师常常在活动进行中给孩子奖励“贴贴纸”,接着幼儿不停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奖励,贴额头,然后拿下来贴手背,最后弄丢被其他幼儿拾到,便开始产生对“贴贴纸”归属的争执。这样的奖励不合适宜,影响了幼儿专注力,分散注意,还引发幼儿冲突。
(四)幼儿自傲性格的形成。
每位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好,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好,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总存在“表现好”得到更多奖励的现象,加上家庭的“溺爱”,幼儿有较强的自信心,进而产生飞扬跋扈的行为,不能正确处理好同伴间的关系,促使幼儿养成自傲的性格。
(五)引发幼儿过分关注,不利于内驱力的形成。
幼儿常常把“贴贴纸”当作自己在园得到老师夸奖的“证明”,回家给父母展示和“交待”,看到同伴得到“贴贴纸”,便立马表现中规中矩,以得到“贴贴纸”,幼儿有目的性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是短时间的,奖励忽视了幼儿内驱力,便很难持久。
(六)家庭滥用“贴贴纸”,使其失去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未得到“贴贴纸”奖励的幼儿,为了得到补偿,会在家要求父母买很多“贴贴纸”,这导致奖励方式的滥用。之后,幼儿便不重视“贴贴纸”的激励作用,导致其失去教育价值。
(七)“贴贴纸”形式单一,缺乏艺术。
幼儿园“贴贴纸”来源不一,种类繁杂,一般来从商家采购,分发到班级,有家长反映奖励给孩子的“贴贴纸”有暴力人物的图案,不吉祥的图标等等,缺乏艺术,没有从幼儿需求及教育价值上选择,给幼儿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使用“贴贴纸”进行奖励的策略建议
“贴贴纸”的使用有利有弊,因此,如何正确使用“贴贴纸”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师关注的方向。
(一)幼儿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物质奖励是“强化”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精神奖励强调幼儿的“内驱力”,是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各有优势,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幼儿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明确奖励目的;保证奖励的公平性;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差异,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角度进行奖励;发挥教育机智,运用多种奖励方式;明确“奖”是手段,“励”才是目的,“奖”作为教育的辅助,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结合不同的奖励方式,促进奖励目的的达成。
对幼儿的奖励要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比如,奖励“贴贴纸”时可结合原因说明,可能是品德、行为习惯,也可能是礼仪礼貌等方面,口头表扬要具体,下一次幼儿好的行为会重复出现;如:对于幼儿常见的吃饭问题,发现好的例子可以这样做:“东东吃饭不挑食,也没撒饭,每次都认真吃自己的饭,吃饭习惯真好,老师给你奖励贴贴纸”,这样小朋友就知道奖励的原因,下一次良好饮食习惯的现象会增加,“贴贴纸”的吸引力到中大班会降低,此时精神奖励比重越来越大,常见的有“特权”奖励,如,第一个入园的幼儿可以拥有选择玩具的权力;自己起床穿衣服的幼儿可以拥有分发酸奶的权力;入园离园有礼貌的幼儿拥有当礼仪小天使迎接小伙伴和叔叔阿姨的权力等等;这样的“特权”奖励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荣誉感,还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奖励方式还有“大拇指”“微笑”“摸头”等等,我们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运用教育机智,达成教育目的。
(三)丰富“贴贴纸”的图案,体现个性化。
使用“贴贴纸”有利有弊,既然有延用此奖励手段,需注意“贴贴纸”的图案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具有积极性,正面导向,可适当体现一定的个性特征,如,可以为男孩备用各种汽车图案,各种体育人物图案等等,以丰富幼儿的认知,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可以为女孩备用各种娃娃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等等,适合女生的爱好,既培养了幼儿的美感,也培养了对动植物的慈爱之心,在奖励同时,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图案,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激发幼儿发展的源动力。
(四)与幼儿共同制定奖励制度,家园分享科学的奖励规则。
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幼儿能了解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除了是非观的培养,也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师依据奖励制度进行奖励,会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减少了奖励的随意性,当然奖励制度的制定不是以“最优”幼儿的行为表现为参考,而是尽量让所有幼儿一起参与制定,以班级讨论形式,发挥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将奖励的行为、奖励方式等方方面面进行投票制定,以“公约”形成的奖励制度既注意到了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也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提醒,幼儿也能自觉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有需要“贴贴纸”奖励的,小朋友可以按照制度规定的数量自行奖励。
幼儿园将与幼儿一起指定的奖励制度分享到家庭,家庭有针对性、有个性化的参考制定“家庭奖励制度”,这样能减少奖励的滥用,使幼儿保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贴贴纸”的使用有利有弊,教师在使用时要发扬优点,改善其弊端,树立科学的奖励观,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从幼儿年龄发展阶段和心理特点出发,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发挥幼儿“主人翁”意识,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家园结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竟洋,祁型雨.“教师管教权”的概念辨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5):24.
【2】郭雪莉.从奖小红花看幼儿教师奖励方式之策略[J].早期教育,2006(05):37.
【3】刘玉红.“小贴画的魅力”之理论与使用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1(04):158.
【4】陈绍菠.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研究——以昆明市三幼儿园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26、40.
【5】张莉萍,李娜.幼儿教师奖励与奖励行为[J].教育导刊,2013(10):59.
【6】孙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14.
【7】莫源秋.运用表扬奖励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幼教园地,2004(03):50.
【8】胡朝兵.对儿童实施奖励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4):30-33.
【9】王帅帅.不同奖励方式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7-8.
【10】卢佳鑫,蒋亚.给幼儿教师奖励幼儿的一些建议[J].幼儿教育,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