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养正教育组织与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22-04-13 10:55 阅读(79) 评分:0.00(0次评分)

浅谈幼儿养正教育组织与实施策略

摘要:养正教育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价值观雏形,在城镇化喧嚣的进程中,幼儿的伙伴越来越少,“自我中心”现象日益突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仪的习得与传承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我园实施养正教育三年以来,着重研究社会领域养正教育策略,寻找适宜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实施养正教育课程内容的方法与途径,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

幼儿养正教育:在本研究中主要指通过引导幼儿对真善美事物的观察、体验、探索、实践等过程,促使幼儿会“爱”、善“处”、乐“做”、知“正”,有初步的责任感,能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萌发幼儿爱自己、爱家庭、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

养德正体: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养三德正一体。养三德指一为会“爱”,即爱自己、家庭、幼儿园、社会、祖国;二为善“处”,即拥有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技能;三为乐“做”,即爱劳动、会自理,有初步的生存能力;正一体指关注幼儿基本礼仪的传承与习得,有基本正确的体态,如坐姿、站姿、行走等,懂得基本的中国传统礼仪。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1.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个性也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是社会关系内化的产物。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个性的社会起源的思想对于研究养正教育孩子的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有借鉴性作用。他的主张揭示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本质规律,即作为个性核心成分的社会性是在儿童同他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由外到内发展而来的。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起源理论,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同时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使儿童最初的这些社会交往活动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既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2.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全面渗透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关注。

蒙台梭利将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协助生存的教育”,充分阐明了她的教育立场和教育精神。她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是社会问题,她提出了儿童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阐述了儿童发展不同方向的八种智能结构,其中包括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

八种智能中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是人在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智能,是关于人格、情感、性格等方面体现的智能,而这两种智能是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如果在某方面有缺陷会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为明确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相关研究:

1.受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建国初期直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从系列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1951年)、《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1956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1981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等文件中有关社会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看出幼儿社会教育工作一直备受重视。

2.20世纪初,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教育家都有许多实施社会教育的主张,其中,张宗麟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幼教史上最早系统阐述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人。他认为,生活便是教育,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因此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在《幼稚园的社会》(1932年)一书中,他对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内容编制、组织形式、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幼儿园开展社会教育及实施社会领域课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3.冯晓霞在浅谈《儿童教育价值》中,提到“课程的目的,既包含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包含教育的个人价值——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因此,它既要考虑儿童的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既要满足儿童即时的兴趣,也要促进儿童的长远发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真实生动的,而生活之中处处都蕴含着科学。

(三)综合评述

截止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着重在养正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层面进行深入了深入探讨,而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养德正体”目标的实操性研究涉及极少,探索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养德正体”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本研究试图在国内外关于养正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在挖掘和探索养正教育的策略及方法的方向上作进一步研究,弥补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养德正体”目标的不足。

二、研究目标:

(一)探索形成引导3-6岁幼儿实现“养德正体”相关目标的系列策略。

(二)以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礼仪体态四大版块为抓手,以“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为主题,整理形成相对完整的“养德正体”课程内容体系。

(三)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培养3-6岁幼儿会“爱”、善“处”、乐“做”、知“正”,有初步的责任感,能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萌发幼儿爱自己、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促进园风园貌改善。

三、研究内容:

(一)幼儿“养德正体”教育现状与成因分析研究。

(二)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礼仪体态四大版块“养德正体”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与表现形式研究。

(三)3-6岁幼儿“养德正体”教育策略和方法研究。如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对开展主题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对家园合作方法的研究、课程延伸策略的研究等。

四、研究对象:全园各班级幼儿。

五、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组建团队 缜密筹备 扎实做好前期预研究

1.成立教研团队,确定全园幼儿为试验对象。

2.养正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整合教育资源,以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为载体,遵循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五大主题展开“养德正体”课程内容体系框架的初步构建。

3.学习提升,组织培训与教研引导教师内化研究内容。

组织引导教师学习理论,提升理论基础,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明确任务,加强考核。确保各项研究制度的落实,形成共同参与、主动研讨的氛围,使研究真正深入而有效。要求课题组教师课前集体备课,课后积极反思,加强对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组织质量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评价。

4.对幼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与摸底,进行前测。

(二)初探-反思-树形构建-多元展开,形成社会领域养正课程体系

1.初探

“情感在先、行为在后,认知依随”的理念引导下,课题班级整合资源与素材,进行初步探究,主要探究内容如下:

一是初步构建课程体系 拟定教学计划

课题组以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为载体,遵循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五大主题展开“养德正体”课程内容体系框架的初步构建,初步设计养正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推进教学活动的实施。

二是制定与课程内容匹配的课题观察量表(2类),即《幼儿观察量表》和《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记录表》。明确课题组教师课题实施过程中观察记录方法与标准,所有观察记录采取表格式,方便随堂记录,同时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议,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三是被试幼儿的发展情况:全面提升 进步明显

通过量表数据比较情况分析如下:纵向比较“实施”与“前测”数据发现幼儿综合能力有所提升,从侧面说明课程内容的实施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社会性方面有一定成效。

2.反思

综合初探情况,课题组成员召开阶段性总结反思研讨会,总结成绩,反思不足。

主要成果是通过对《幼儿观察量表》的统计与分析,老师们更清楚孩子们的情况,如孩子们的已有水平、现今更待提升部分;通过《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记录表》量表的研究,教师们对于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的使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主要不足是老师们对于五大主题( “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我的祖国”)非常清晰,但在实施中发现,课程内容空洞、课程覆盖面失衡。前期在制定计划和整理内容时,课程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缺乏,不同年龄段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待加强,主题意识弱,比如礼仪及安全教育内容偏多且零散,其他内容也比较凌乱。

基于此,课题组成员讨论决定,现今目标、主题明确,但载体与抓手不清晰,方才导致课程建设流于表面,只有把抓手落实方可实现课程有生命力的生长,于是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研究,即构建“树形”课程内容体系。

3. 构建“树形”课程内容体系

一是“树形”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原定五大主题为干、新加入的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礼仪体态四大版块为枝展开。实施过程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将原有素材重整并查漏补缺逐步完善,有了四大版块为抓手,课程内容得到夯实,原有失衡的部分也很好的得到补充。每一个主题下对应四大版块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活动聚焦四大版块的核心经验,指向教学活动的活动目标。

二是以五大主题切入,科学推进。

结合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主题为干切入,小班着重以“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四大主题推进,中大班以“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五大主题推进,将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礼仪体态四大版块养正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主题之中。

三是以四大版块为枝,推动课程的落实。

●在社会情感方面(会“爱”,此为养德之一):从关注并认知自己、家庭、幼儿园、家乡、祖国到爱自己、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不断丰富社会情感版块的活动资源与内容。从多角度、多层次精选教学内容(关注内容互动性、可操作性与生活化),并在一日生活中强化落实。

●在人际交往方面(善“处”,此为养德之二):从交往意愿、交往能力、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资源收集与整理,多维度关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在生存能力方面(乐“做”,此为养德之三):关注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与劳动教育的渗透,丰富生存能力版块的活动资源与内容,按照年龄特点与主题,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系统自理教育课程。

●在礼仪体态方面(知“正”,此为正体):关注幼儿基本礼仪的传承与习得,有基本正确的体态,如坐姿、站姿、行走等,懂得基本的中国传统礼仪。

四是以活动为点,优化课程活动设置。

用心设计每一次活动,将原本失衡的同理心、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内容进行补充,并结合习惯形成的过程(1-7天刻意、不自然;7-21天刻意、自然;21-90天不经意、自然)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系列延伸活动,此部分的思考与尝试对于课题组研究的深入推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通过课题组全面系统地梳理教育资源与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教学素材,实现了“树形”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领域养正教育教什么的主要问题。

(三)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实施课程内容的方法与途径

1.课堂主体实施

一是以社会领域教学课堂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五大主题、四大版块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在礼仪体态教育方面,按计划(周/月/期)逐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并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比如评选一周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

二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聚焦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以活动本身为载体,引导幼儿参与体验、探索收获,促使幼儿会“爱”、善“处”、乐“做”、知“正”有初步的责任感,能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萌发幼儿爱自己、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

2.领域间渗透互融

遵循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树立大教育观,以社会领域活动为主的同时整合教育资源,将养正教育渗透到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如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组织开展社会领域活动《清清自来水》时,有机整合科学领域活动《水的秘密》,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节约社会资源正确认识;组织幼儿了解家乡的稻田有机整合户外体育游戏《田间野战》,幼儿身处其中,爱家乡、了解家乡成为潜移默化的内容。

3. 家园协作推进

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积极作用,将部分家长纳入课题研讨的队伍中来,如在《客人来我家》活动后,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如何招待客人,懂得招待客人的礼仪以及注意事项,感受有朋友来做客的快乐,加强小主人的角色认知。家长配合引导孩子当小主人,班级幼儿互相串门,幼儿在家进行招待客人的体验,比在班级教学时的教育效果更明显,孩子们逐步独立招待小客人,家园共育之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必不可缺。

4.活动后延伸巩固

一是课后延伸:为了帮助幼儿巩固和内化学习内容,将活动进行课后延伸,如在孩子们开展中秋节习俗了解的相关活动后,组织制作月饼的活动;在孩子进行《幼儿园的安全小常识》活动后,组织孩子们进行安全标识的设计……

二是园外延伸: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均会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因此课题组非常重视在活动后的园外延伸,在幼儿园开展《逛超市》集体教学活动后,组织孩子亲自体验进行逛超市活动,让孩子分享、感知、讨论逛超市的乐趣,并知晓应该遵守的规则进一步内化活动目标,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综上,通过课题组全面系统地梳理课程内容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并不断完善,实现了社会领域养正教育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领域养正教育怎么做的核心问题。

(四)关注个案发展,适时调整方法,提升整体水平

探索幼儿园社会领域养正教育的策略及方法侧重点聚焦在“策略及方法”以及“如何挖掘策略及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研究个案和方法以及优化构建课程体系能真正直接有效地作用于挖掘、提炼探索社会领域养正教育策略。

一是研个案 反思中挖掘方法

通过分析个案,分析立案理由、描述个案基本情况、记录个案变化过程、追根溯源具体剖析个案变化的原因,及时总结出帮助个案发生的原因,从而提炼策略和方法,以《湛雅棋个案》为例。(三年的追踪记录附后)

《湛雅棋个案》极具典型性,通过分析她的案例,举一反三,更有利于开展通过社会领域探索养正教育的策略及方法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更有效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参与活动;对教师在对幼儿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等方面的观察、记录及以后期追踪有很大帮助。

湛雅棋小朋友刚开始入园时,在人际交往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经常一人在一旁默不作声,不愿意与别的幼儿说话,当别人邀请他时,她表现为抗拒。但通过近三年的课题介入,在老师不断地引导下,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对其帮助:一是以教学活动及活动后延伸为突破口,针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组织开展《我会说谢谢》(小班)、《夸夸我的好朋友》(中班)、《客人到我家》(大班)等一系列相关课程并进行有效的活动后延伸,巩固活动效果。二是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目标,如给予文明小标兵的任务,以游戏角色介入鼓励;引导其与人合作共同完成设定的任务;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谈话激励引起兴趣等。三是家园间协作,引导家长不随意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积极支持孩子的交往行为,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湛雅棋小朋友进步很大,变化非常明显,尤其在大班学段时,交流与表达方面表现非常突出。

举一反三,通过雅琪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到,教师的科学引导以及采用的适宜性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总结到:

●教师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交往意愿,科学引导的重要性。在记录一活动中,教师灵活处理,关注雅琪的状态,了解她的心理,抓住契机支持她自信大胆的与别的孩子交流。

●教师采用观察法、游戏法、情景表演法、讨论法等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案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激励雅琪积极参与活动,真正帮助了雅琪参与到集体活动,并达到了一定效果。

●创设让孩子交流与表达的平台与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孩子实践与锻炼的机会是很宝贵的,如案例中区域活动设置的的角色游戏,社会实践活动中文明小礼仪、爱心义卖等活动为雅琪提供了好的交流与表达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追踪,实践证明: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其社会交往能力会有质的提升。

●为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树立自信。

由此可见,对于个案分析的过程,是挖掘策略和方法的必要方式。

二是思方法  研究中因材施教

通过前阶段的实践及分析量表和教师记录表我们发现从纵向和横向比较对接的结果来看,幼儿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教师运用适宜的、科学的方法来引导。教师可根据幼儿在活动在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游戏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谈话法、情境法等方法是比较常见的,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帮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以实现活动目标。

以下以游戏法为例:

游戏教育法是指以游戏为手段,依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把“养正教育”的内容任务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方面的发展,真正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的一种方式方法,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游戏教育法是探索社会领域养正教育方法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幼儿园常见的游戏教育法有:情景游戏法、音乐游戏法、竞技游戏法、角色游戏法等。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游戏教育法在帮助幼儿提升认知能力以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方面效果最好。通过反复游戏,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也得到加强,为幼儿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如《看电影》、《好玩的沙包》.

六、研究成效与效果: 

(一)形成了系列帮助3-6岁幼儿实现“养德正体”的策略。

1.活动载体策略: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一种策略,教研组通过系统化课程落实,以活动为载体,聚焦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以活动本身为载体,引导幼儿参与体验、探索收获,促使幼儿会“爱”、善“处”、乐“做”、知“正”有初步的责任感,能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萌发幼儿爱自己、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

2.领域渗透策略:遵循3-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树立大教育观,以社会领域活动为主的同时整合教育资源,将养正教育渗透到五大领域教学与游戏活动中。

3.家园协作策略:多角度、多层次利用家园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社区活动、大型亲子活动及家政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加强了将幼儿园教育的力度,形成家园合力,很大程度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4.课程延伸策略:聚焦活动目标,将活动延伸深入开展,园外延伸、课后延时有机整合,每个活动有1-2次延伸活动,延伸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体验等途径有效地推进幼儿内化“养德正体”目标的实现。

5.个案分析反思策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案例集,追根溯源有效发现问题、及时追踪、优化改良方案。分析幼儿个案、从案例中挖掘帮助幼儿实现“养德正体”的方法。

(二)形成了社会领域养正教育“树形”课程内容体系。

经过不断积累和探索中,逐渐构建“树”型课程体系:五大主题是“干”,各主题下四大版块的活动是“枝”。“树”型课程体系以主题为线索,以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礼仪体态四大版块为抓手,大中小三个年级组科学、有侧重点的以“我”、“我的家庭”、“我的幼儿园”、“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为主题推进课程。“树”型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领域养正教育教什么的主要问题。

“树形”课程内容体系图:

 

 

 

 

 

 

 

 

 

  

 

                                                                 

 

。。

                                                        

                         

 

 

 

核心成果梳理:

本研究依托五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分四大版块(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礼仪体态)每个版块下设不同的活动,每个活动有聚焦的核心经验及经验下活动目标。以下以小班主题“我”为例做部分内容列举如下:

社会情感

《我的生日愿望》、《最特别的我》、《我喜欢的……》

人际交往

《我会说谢谢》、《甜甜的交换》、《对不起、没关系》

生存能力

《我会穿鞋子》、《小小值日生》、《过马路的时候》、《收拾整理小能手》

礼仪体态

《做个文明小乘客》、《美丽的天鹅(坐姿)》、《重阳节到了》

(三)实现了幼儿、家长、教师多方位的改变。

1.幼儿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

在学雷锋系列中引导幼儿了解雷锋叔叔是谁”、学唱雷锋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积极策划组织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帮助身边的人,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如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穿鞋子,到草坪上捡垃圾、清树叶,给环卫工人送去一杯水, 到社区进行雷锋精神的宣传;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孩子们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为自己能为增绿护绿贡献力量而高兴;在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中组织相关活动传承传统;让幼儿懂得交通、排队、人际交往等基本的社会公共规则;积极开展爱劳动、懂自理相关活动,家园协作、共同促进……总之通过社会领域养正教育系列课程与策略的科学实施,我们引导幼儿引导幼儿参与体验、探索收获,促使幼儿会“爱”、善“处”、乐“做”、知“正”有初步的责任感,能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萌发幼儿爱自己、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实现养德正体的目标。

 2.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教师们通过研究,坚持反思,不断内化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堂组织,教育教学及活动案例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县级奖励;老师们不断梳理经验与研究成果,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县级奖励。

2)教学相长,老师们在引导孩子们“养德正体”的过程中,自己的行为习惯、与大自然的联结等也获得了提升并不断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老师们积极推广课题成果,多次将课题经验示范辐射至对口支援园、县内外姐妹园,接待国培班骨干教师及园长。

3.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幼儿园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价值观,深刻认识和内化“养德正体”的意义,珍视与幼儿相处的过程,并能将园所活动延伸至家庭,做好孩子活动的助推者与支持者,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们积极争做高质量的陪伴者,和孩子们游戏、到田间奔跑、在体验中内化所学。

教育研究是一个严谨、细致的探索过程,是一块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基石,经过三年的探索与研究,本研究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梳理出一套社会领域养正教育策略方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经过三年的研究,参与研究的成员们收获颇多。在思想上,改变了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逐渐成为“思考型”、“学习型”教师。在心态上,老师们逐渐形成“迎难而上”的心态,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炼、总结,在教学组织以及分析等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1953)、《儿童的心理意象》(1971)

2.卢梭 《爱弥儿》 (1962)

3.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

4.蒙台梭利《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

5.加德纳《八大智能理论》

6.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7.《建构主义理论》

8.《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8期

10.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11.杰;韩丽红;浅谈幼儿经典诵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02期

12.李浩泉;李姗泽;试论幼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本体价值[J];2008年04期

 


打个分: